昨天是春節假期后的開工日。
杭州下起了鵝毛大雪。早上8點多,濱江江南大道的恒生電子門前,許多員工陸續來到,開始他們的虎年第一個工作日。保安和行政人員在門口,看著大家有序進入大樓,測溫掃碼一個不少。這是一家金融軟件和網絡服務供應商,客戶多為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
這個春節對濱江很多企業來說有點特殊——他們處于疫情防控一線。隨著疫情形勢向好,濱江區于2月5日發布了關于在疫情嚴格管控前提下企業有序開工的通知。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通過恒生電子實錄了疫情之下濱江區企業節后開工第一天。
小部分員工因隔離未能到崗
紅包盲盒活動為開工助興
恒生電子杭州園區,員工共五六千人,其中因隔離不能及時到崗的約有五六百人。
“對我們這種軟件企業來說,疫情影響倒不是很大,因為很多工作可以在線上進行。”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春節前杭州突發疫情,恒生電子第一時間應急響應,啟用了最小化辦公模式,直到昨天公司恢復正常辦公。
復工前,恒生電子通知員工:駐杭員工符合綠碼、未集中/居家隔離、未居家健康觀察可正常上班;非駐杭員工符合當地政府政策防控要求可正常上班。公司并建議中高風險地區員工暫緩返杭,返杭政策以政府發布的最新版為準。此外,要求全員每天按時完成健康打卡;辦公期間互相保持一定距離,佩戴好口罩,嚴格執行錯峰用餐;按“非必要不舉辦”“能線上不線下”和“誰舉辦、誰負責”的要求落實疫情防控責任;暫停線下10人以上會議,暫停各類慶生、團建、聚會等活動……
這一條條規則,細致又嚴肅。
公司一個已延續20多年的傳統活動照常進行:開工第一天發紅包。這次線上的紅包,數額從88元到1888元分四檔,跟抽盲盒一樣。“就是一份心意,給員工助助力,圖個好彩頭。”
居家辦公10天了
特別想念單位食堂的豆腐腦
前天晚上8點,恒生電子客服部36歲的光拉還在電話解決客戶的問題。
“第二天就要開市了,客戶這幾天都在進行測試,遇到問題,我們就幫他們及時解決。真等到開市就來不及了。”
因為疫情,春節他沒有回老家溫州蒼南,一個人在杭州出租房里過年。除夕那天,他和幾個同樣沒回老家的同事一起吃了頓年夜飯。
“其實并不孤單,單位的活動還挺多。”光拉說,公司為就地過年的小伙伴們準備了從除夕到初五的線上活動,狼人殺、新春K歌會、新春音樂電臺、在線觀影,還請來運動達人帶大家一起運動。“當然少不了群里搶紅包。大家玩起來很開心。”
即使在假期,光拉同樣處于工作狀態。疫情出現后,公司實行最小范圍辦公,包括光拉在內的不少員工居家辦公。他的工作大部分在線上,不受地方限制,“但我居家辦公第一天就想去單位上班,家里網絡不給力啊。”
想上班的愿望昨天終于被滿足,光拉所住小區不在“三區”范圍,他成為節后可以正常上班的第一批員工。“我們小組19人,有2個人隔離,其他的都正常上班了。”
正常上班是8點30分打卡,光拉提前10分鐘就到了單位,“特別想念食堂的豆腐腦”。
他還笑著說,來早點希望抽個大紅包,“有一年我抽到過666元的。不過,這次抽到的是陽光普照獎,88元,同樣也喜滋滋的。”
仍在隔離的員工:
在家也能順暢高效工作
因為疫情防控昨天沒能到崗的員工中,有小倩。她所住單元樓被封控,一家四口這個春節足不出戶,每天叫醒她的都是工作人員來核酸檢測。
宅家的時間里,失落也是有的,“這是我32年來第一次沒有回老家麗水過年”。小倩是麗水人,婆家在溫州。
春節本來家里就囤了不少東西,還收到了政府發放的物資,足夠保障隔離期間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中還收到一幅西泠印社的‘福’字,讓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年味兒。”
昨天,她雖然沒能和同事們一起開工,但一點沒閑著。小倩主要負責新媒體運營,她早早就投入“云辦公”狀態,為開工后的第一條官微推送做著準備。“春節前公司也提前做好預案,通知大家把電腦帶回家。而且我之前有居家辦公的經驗,新媒體運營工作多在線上,受地點約束比較小。”
即使目前仍在居家辦公,小倩還是可以通過線上會議、釘釘群等多種方式,順暢高效地開展工作。
“現在就等著快點解封,出去走走都是好的。這么大的雪,好想陪孩子去打雪仗啊。”小倩說。
凌晨3點半開始做早點
食堂每天6次消殺
恒生電子一樓食堂里,桌子上樹著提示牌,提醒大家錯位就餐。
餐廳負責人老張說,這個園區的食堂有1000多個餐位,提供一日三餐。1月27日和28日兩天,食堂按照最小化辦公原則,只開了一條餐線,保留了陜西面食、縉云燒餅和小餛飩的檔口。平時有八九十人在食堂里忙,那幾天只安排了15個人。
為了迎接昨天的開工,食堂提前兩天開始準備,包括根據預估人數進行采購,對所有食材進行檢測并公示,對食堂每天進行6次消殺等等。
要供應這么多人吃飯,工作量不小。昨天凌晨3點半,就有四五個面點師傅開始忙碌。“早餐有30個品種,其中面點有五六種。最受歡迎的是蔥油拌面、手抓餅、肉包。”午餐、晚餐,則要做出37種菜品。
昨天開工第一天,正好遇到大雪。人們都說瑞雪兆豐年,在此希望企業今年繼續紅紅火火。而企業要戰勝疫情,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要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記者 楊茜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