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20余省份相繼啟動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工作,推出系列鼓勵生育措施。不少地區進一步延長生育假,并增設育兒假。
生育福利“加碼”,很多人為之叫好,但也有女性擔心會面臨更大的求職壓力和失業風險。
延長生育假會加劇職場性別歧視嗎?如何推動好政策落地?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誰來為假期買單
“多了一個月假,從容了很多,能多陪陪孩子,也有利于恢復狀態。”在北京一家民營企業工作的李丹剛懷上二胎,她一邊慶幸趕上了政策利好,一邊擔心企業能否兌現生育福利。
按照當前制度設計,生育假期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來自國務院《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規定的98天產假,另一部分則是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各地修改計生條例后增設的生育假,一般為30天~60天。
本輪條例修改,是針對生育假。例如,北京將生育假由30天調整為60天,江西由60天調整為90天。一些省份還對假期時長做出分類規定,例如河北明確,生育第一、二個子女可享受60天生育假,生育第三個以上子女享受90天。在陜西,女職工生育三孩的,再給予半年獎勵假。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李凌云分析稱,假期工資要分成兩部分來看。98天產假期間,按照生育保險繳費基數,由社保機構向用人單位發放生育津貼,用以支付職工工資,若津貼數額低于職工原工資標準,用人單位需補足差額。生育假的津貼資金來源,上海規定由生育保險基金覆蓋,但大多數省份只是籠統地要求由企業承擔。
“成本不只是體現在勞動報酬上。”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王天宇表示,職工休假涉及工資支出、崗位空缺的影響、另雇他人替代的成本等多方面問題。從生育福利的執行現狀來看,總體而言,國企好于民企,大企業好于小企業。“這并不是說民企或小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而是他們員工較少,經營也面臨更多困難,單個員工缺勤造成的影響更大,自然對人員的投入產出計算得更精細。”
是否會加劇就業歧視?
“我在面試時屢次被問到是否婚育,甚至被要求承諾兩年內不生育,在這種就業環境下延長生育假,女性找工作會不會更難?”正在求職的宋天驕心情復雜。《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有近六成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
王天宇認為,企業如果無法消化生育假增加帶來的成本,就可能在招聘環節加重歧視。
一家互聯網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武澤宇向記者坦言:“在我們這種更新迭代迅速的行業,如果一名女員工因休產假離崗半年,那她很可能面臨‘職場邊緣化’。所以,有生育打算的女員工,要么調整狀態提前返崗,要么做好被‘優化’和調崗的準備。”
記者注意到,一些省份修訂計生條例時,也將這一問題納入考慮。湖南維持了2016年時“生育假60天”的規定,并未再作延長,且在“修改依據和理由”一欄中做出解釋:總體來說產假期限適中(158天),且近年來的實施效果比較理想。假期過長有可能影響女性就業,從長遠看不利于維護和發展女性權益。
經歷了幾次求職后,宋天驕將目光投向了體制內單位。“作為一名未婚未育的女性,我不希望未來每次選擇生育時,都要被迫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做一次選擇。”
在李凌云看來,延長生育假或將加劇用人單位間的分化。“一般而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單位,對女職工生育權益和職業發展的保障更為到位。對于原本就存在性別歧視的行業,假期延長會讓歧視更加明顯。這也意味著,女性想要躋身于保障較好的單位,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
建立成本共擔機制
如何讓好政策真正落地,而不是淪為紙面福利?
多位專家指出,關鍵在于平衡各方利益。生育成本不應僅由個體家庭、企業來承擔,亟須探索成本多方共擔機制,凝聚合力營造生育友好型環境。
王天宇認為,就各地政府而言,在推出倡導性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明確清晰的生育假法律規范,降低模糊地帶造成的執行成本,并同步推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等配套政策。同時,應考慮企業的現實困難,合理劃定企業責任,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減輕企業雇傭女職工的顧慮。
“不妨從善待生育期的女員工入手,保證生育假足額執行,育期工資足額發放,不設卡、不搞隱形歧視,這本身就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王天宇說。
“可引入社會力量,活化使用社保基金以分擔生育成本。”李凌云建議,可效仿上海模式,拓寬生育保險基金的籌資渠道,推動相關單位應繳盡繳,擴大基金規模,不僅支付產假、也要覆蓋生育假期間的生育津貼。
除了延長生育假,本次修例的另一亮點在于新增男性生育假。例如,上海規定男女雙方享受育兒假、江西增設30天男性護理假、天津明確男性享受15天陪產假……王天宇表示,這有助于重塑家庭內部的育兒責任分工,也將減弱職場對女性的歧視。
對于男性休假期間的工資,李凌云建議使用失業保險基金支付。“目前失業保險基金相對充裕,可以在使用途徑上嘗試突破,除了用于發放生育假工資,還可在女職工返崗后,發放一定數額的生育穩崗補貼,對企業也是一種激勵。”(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記者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