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短視頻、直播越來越火,很多父母喜歡分享孩子的日常。有市民表示:一些家長的“曬娃”模式已逐漸畸形化。近日,文旅部就發布相關《意見》,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12月28日,記者對此采訪一些市民、律師、教師等,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家長“曬娃”中嘗到甜頭
家住宿遷市區富豪花園小區的市民程女士介紹,自己和網上許多父母一樣喜歡曬娃。“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可愛,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必須得記錄點什么。”程女士介紹,自己拍攝的第一條曬娃視頻的內容就是記錄孩子學會走路。
隨著發布的視頻點贊量、瀏覽量越來越多,程女士拍攝及發布視頻變得頻繁起來,包含孩子吃飯、玩耍、穿衣服、與人交流等內容。漸漸地,有部分網友會在視頻評論區留言,“孩子衣服有鏈接嗎?”“這孩子的學步車是什么牌子的?”……為此,程女士還扮演起了好物推薦官,向感興趣的“粉絲”推薦一些商品,從中獲取一些利潤。
但后來,當從一條孩子和動物玩耍的視頻下看到網友惡評時,程女士果斷選擇將賬號關閉。“我突然意識到,事情發展和自己原本為了記錄孩子美好的成長歷程的初心相背離,因為過多展露在眾人面前,讓孩子遭受一些人的非議。”作為母親,程女士感到愧疚。
“啃娃族”家長引發熱議
家住蘇宿工業園區蘇州壹號小區的市民王女士說:“我認為‘啃娃’行為實屬不該,我也會在短視頻平臺上曬娃,以此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但我不會以此牟利。
“我經常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小孩講段子或是演繹一些劇情。”家住市區城中花園小區的市民李先生說,這些小孩子看起來不到10歲,卻操著大人的腔調,說出來的話也過于成熟,讓人難以相信,但有時遇上幽默詼諧的孩子和劇情,自己也會哈哈大笑,而看到視頻中夾雜的商品廣告時,會覺得原來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包裝成‘網紅’,成了大人賺錢的工具,這種情況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和人身自由?是否會吸引許多家長模仿,對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李先生說道。
采訪中,不少市民認為家長不該靠孩子博眼球、賺流量、賣產品。
專家:過度曬娃涉嫌違法
對此,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心理老師吳惠芳稱,家長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視頻、照片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要多一些理性和客觀。家長可以通過網絡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但是不能把孩子當成賺錢的工具。
吳惠芳說:“很多‘啃娃族’家長靠孩子牟利,孩子一般不具有進行自主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種方式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給孩子傳遞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導向。”
此外,炒作“網紅兒童”存在諸多法律風險。據江蘇法德東恒(宿遷)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哲介紹,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未成年人進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已明確規定,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注冊服務。(記者 王艷珅 見習記者 臧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