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面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需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信水立志摸清大地家底,十余年間翻山越嶺,帶回一千多塊他心目中的寶貝石頭樣品,把研究寫在祖國大地上。
今年31歲的王信水,從本科學習地質開始,就走進礦山戈壁,探究地球內部奧秘。踏破鐵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繪新圖。常年堅持野外科考,他對此樂此不疲,他說:“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
博導和學生像師兄弟
今年24歲的張翼是中國地大地球化學系研二學生,跟著導師王信水學習了一年多。從外表上看,兩人都是“90”后,完全看不出是師徒,更像是師兄弟。
今年7月底,張翼第一次跟隨導師王信水,來到新疆昭蘇縣野外科考,這趟野外科考讓他大開眼界,雖然吃了點苦頭,“但十分值得!”
原來,新疆南天山高壓變質帶是全球少有的洋殼型俯沖變質帶,為了對該地區大地構造演化進行研究,2010年起,王信水每年都會前往新疆。“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對天山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歷史進行研究,理解該區域的構造演化歷史,有助于指導該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探,這個地方也是我國‘一帶一路’重大戰略與中亞地區對接的一個重要窗口。”王信水解釋。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時間大概一到兩個月。今年7月,王信水帶著張翼和學院其他師生一道,前往新疆天山進行科考。為了能第二天一早深入科考工作地點,一行人只能徒步五個小時,前往天山腹地冬季牧場里一處牧民的房子過夜。一行人只能睡在羊糞堆上,鋪上簡易防潮墊和睡袋。王信水笑著打趣,“除了味道有點重,里面還是非常暖和的”。
“祖國山川是如此多嬌,地學是如此浪漫!”第一次跟隨導師外出科考的張翼,想著能用所學知識探尋數億年前地球的秘密,心中頓時涌現出無限豪情。
為采集樣品腳步遍世界
“野外工作是開展地球科學研究的基礎。”王信水說,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質學方向,必須依靠長時間的積累,去尋找有價值的巖石樣品,才能挖掘出有效的價值。
為了找尋樣品,2017年,他坐了兩天兩夜的飛機,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區,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考察世界級斑巖銅礦;2019年,他曾攀上帕米爾高原,來到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實地科考。
野外考察鍛煉了他一身“武藝”。在新疆天山,有時候采集的巖石樣品重達幾十斤,單靠手提肩扛,難以長時間跋涉,研究區山高水急,只有簡易的放牧小路,騎馬就成了最佳選擇,王信水在高山草原一騎幾個小時。扎帳篷露營、自己動手做飯,王信水也不亦樂乎。
研究區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信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信息孤島。王信水有時候一呆就是兩個月,用地質錘、放大鏡、羅盤、鉆頭等地質工具,心無旁騖地進行野外工作,取樣、記錄、填圖一絲不茍。
“其實,我們十分享受這種寧靜的野外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與同行師生談笑風生。”在山里待上一周后,大家也會出去采購物資,談起在野外考察的工作生活,王信水神采飛揚,如數家珍。
王信水的手機和電腦里,珍藏了十年間大量科考時拍攝的自然風光和樣品照片。第一次在冰川巖縫之中看到天山雪蓮,那份驚喜與幸運;在落日余暉中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感受“落霞與孤鶩齊飛”;在夜晚的戈壁上,抬頭仰望星穹,思緒也變得天馬行空,遙遠的地球似乎就在耳畔;天山上白皚皚的積雪,晶瑩剔透的冰川,讓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連穿越蜿蜒崎嶇、溝壑縱橫的山間溝谷,也能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而當他登上群山之巔,則是“襟袍一開壯志凌云”的豪邁……
“置身野外,一個人的格局會被打開,而不被外界干擾做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王信水說,這或許是前輩口中說的,“山川明志,大地鑄魂”,自己也愿做浩瀚夜空的一顆星,以星星之火,為地質事業播撒光熱。
讀書期間一路拿獎學金
王信水是江西宜春人,本科就讀于中南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高考時被調劑到這一專業的,沒想到他接觸后,就喜歡上這一專業。從大三開始,他就跟隨老師參與科研學習,“因為有興趣,所以一直在堅持。”
大學期間,他連續四年拿下學校一等獎學金,獲評國家勵志獎學金,被評為中南大學優秀畢業生;本科畢業后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同樣因為學業突出,獲評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三好學生標兵、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獎學金等。
讀博期間,王信水在德國一學術機構短期獎學金的資助下,兩次前往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訪問交流;2016年博士畢業后,成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期間在中德博士后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截至目前,王信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質學專業期刊發表論文十篇,2020年成為地大博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章軍鋒教授表示,王信水一直從事西天山造山帶構造演化歷史的國際前沿科學研究工作,積累了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思維和獨立研究能力,是巖石地球化學領域較活躍的、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學者。
為上好課反復研讀教材
“你看,這是‘榴輝巖’,主要由石榴子石和綠輝石組成,用水清洗一下,能看到顏色非常漂亮!”在辦公室,王信水經常手把手指導學生。
“帶學生的話,是要把學生從一張白紙帶入門,必須花時間、花心血去指導學生。”王信水表示,自己把科研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指導學生。
除了帶研究生,王信水還承擔一些本科生教學任務。今年三月份,他負責資源學院大二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地球化學》,為了備好課,他反復研讀教材,一本英文的《地球化學》教材被他用各種記號筆畫了幾遍,“我必須把教學大綱、教材的各個知識點吃透。”備課那段時間正值過年,因為疫情原因他也沒回家,干脆就在學校里,每天家里和辦公室兩點一線,全身心投入到備課和科研中。
“王老師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每天都會來辦公室學習,基本上都是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很努力,比我們這些學生都還要努力。”張翼表示。
(記者 肖楊 通訊員 龐偉紅 趙得愛 黃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