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熊熊烈火,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當“人體臺階”。作為出身于軍人世家的退役軍人,甘于奉獻、樂于助人、勇于擔當的品質早已刻入張裕的骨子。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英雄退役軍人、英勇救人的快遞小哥張裕的老家——黃岡市羅田縣九資河鎮河西畈村,從他父母質樸的笑容和辛勤的勞作中,了解他的成長故事。
10萬人次網友通過極目新聞全媒體平臺,觀看了現場直播。
從小就有從軍夢
翻開張裕成長的相冊,父母臉上的笑容立即綻開了。
“他的小名叫小胖,你看,小時候是不是很胖?”張裕母親葉菊萍笑著說。照片上,在同年齡段的堂兄弟里,張裕是個頭最高的那個。
“小胖”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瘦下來的,那時姐姐也要上學,家里用錢的地方多,媽媽每周給張裕1元錢零花錢。“如果看到什么想吃的就買一點,剩下的錢周末坐車從學?;丶?。”但是第二個星期,媽媽再給他錢時,張裕會攤開手告訴媽媽,1元錢還在。“他說學校里有食堂,能吃飽,所以錢沒舍得花。從學校到家,差不多4公里的路,很多同學都坐車,他都是走去走回。”
從小張裕最愛聽的,就是和部隊有關的故事。父親張習楚的外婆是一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講起當年的故事,張裕都是最認真的聽眾。
張習楚1974年參軍,1978年退役,他也會給兒子講軍營里的生活:穿上新軍裝出門,在當時是有很多人羨慕的,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們,不是兄弟卻比兄弟還親,這些都讓張裕對部隊生活充滿了向往。
在父母的印象里,小時候的張裕是個好動的孩子,周圍鄰居的孩子老人,誰家需要幫忙搬東西的,只要喊一聲,他都是隨叫隨到,“只要有人喊幫忙,他肯定是第一個上去的。”
張裕還是一個很愛整潔的人,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母親說,兒子每次回來前,她都會把家里好好打掃一番。
退役后還練沙袋
上高一時,張裕突然回了家。媽媽問他:“還沒到周末,你怎么就回來了?”張裕這才告訴父母他的秘密。原來,他偷偷報名參了軍。
父親張習楚并不太同意兒子去當兵,因為他想讓張裕先完成學業,而且那時的張裕還比較瘦弱,他怕兒子到部隊吃不消,“我告訴他,你去了怕是吃不了苦,但是他說他不怕,肯定能跟得上。”父母最后還是拗不過兒子,同意他去報名。
體檢的時候,媽媽擔心他太瘦了體重不過關,于是張裕到街上,買了一大碗面條吃了下去,“他說這樣能增加點分量。”最后,張裕如愿以償地通過了體檢和各項審查,成為了武警江西總隊的一名新兵。領到第一套新軍服的他,離家前和父母拍了一張合影。
在部隊,張裕每個星期都會給父母打電話,講的最多的也是部隊生活。剛到部隊的他,確實感受到了訓練的艱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能像其他戰友一樣,高質量地完成各種訓練動作,拿下總隊比武競賽的紅旗。相冊里,那個一臉稚氣的“小胖”,也開始變成了一個身穿迷彩、手握鋼槍的帥小伙。
退役回到家的張裕,也沒有放松體能訓練。他自己縫了一個沙袋,掛在房前的空地練習拳擊,直到后來去上海打工。也正是因為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放松過身體的鍛煉,在面對火災時,他才能毫不費力地攀上二樓,為被困的住戶搭起生命通道。
不怕吃苦是家風
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的張裕,有著怎樣的家風?他的父母用身體力行作出回答。
在張裕家門前的空地上,擺著一大堆正在處理的天麻底料培養基。堂屋里,幾個親戚和幫工正在幫忙進行烘干、消毒等工作,張裕的父母也在忙碌著。羅田是全國有名的天麻之鄉,靠種天麻,張裕的父母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也有人勸我們,兒女都成家了,還這么辛苦做什么,我說,我們不是幫孩子們創造,而是幫自己創造,雖然我們都已經60多歲了,只要還干得動,就應該靠自己動手,而不是靠兒女。”母親葉菊萍說,自己做的菌種,種出的天麻質量好,產量高,賺到了錢,就覺得自己還年輕。
不要怕吃苦,是父母經常教育張裕的話,“他去上海做保安的時候,有三年過年都要值班,沒回家。后來做了快遞員,也說過工作比較辛苦。我們告訴他,年輕的時候就要多吃一點苦,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把工作做好,就是自己的本分。”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教育,張裕才會在危險到來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沖上去。
今年過年,張裕也是在初六下班以后才匆匆駕車回家,因為路上堵車,直到初七凌晨3時多才到家。
“他最愛吃我做的菜,板栗燉雞、青菜、蘿卜、小炒肉。”張裕的母親笑著說。(記者 陳倩 董淑健 劉中燦 彭柳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