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儀式是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表現最為明顯的部分之一,各個地區節慶都是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傳承變異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激發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熱情。同時,作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內容,儀式節慶類非遺項目經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艷提到,以山東為例,省內不僅有著豐富的傳統節日習俗與文化,也有諸如元宵節(淄博花燈會)、漁民開洋謝洋節等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寧陽端午彩粽習俗、周戈莊上網節等進入省級非遺名錄的節慶儀式,這使得節慶儀式的保護與傳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中成為極其重要的部分,其所彰顯的不僅是對于傳承自古的節慶習俗的重新認識與體驗,更是將以節慶儀式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傳播與弘揚。
鄭艷認為,節慶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之一,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涵。在節慶文化的“兩創”中,首先要堅守節慶的精神內核,繼續深入挖掘節慶儀式內涵,把握傳統節日儀式的倫理本質。其次,節慶儀式是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其保護與發展更應該強調在生活的邏輯中去實踐;對于作為非遺項目的節慶,堅持活態保護原則,同時以傳承人為主體,實施多元主體參與的保護模式。最后,尊重民間傳統,加強學術關照。節慶儀式應該遵循其特有的生活邏輯,部分節慶儀式活動中適當安排領導講話、專家發言即可,不要使節慶儀式之外的嵌入破壞其整體感。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教學研究機構與民間傳承基地的理想之所,不僅為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有利的學術環境,更可以為民間文化的有效傳承做些實際工作。
鄭艷表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慶儀式可以說是自古以來民眾時間智慧的結晶,其中的部分習俗活動可能不再適宜當下生活,但其精神內核永遠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