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海東市樂都區堅持深化拓展“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活動成果,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聚焦“頭雁”引領,育強發展致富的“人才引擎”
樂都區深入實施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工作,依托2021年換屆選舉工作,高標準、高質量選舉村黨組織書記354名,并完成227名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健全完善《2020-2022年全區村黨組織書記教育培訓規劃》,各黨委建立分級負責、分類施策、定期輪訓、全員培訓工作機制。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區級備案管理,以及“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儲備工程”,有力破解了鄉村振興骨干數量短缺、能力欠缺等問題。
中壩藏族鄉黨委組織全鄉70余名“兩委”干部開展履職培訓會,就如何全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進行培訓。同時,“扶上馬再送一程”,對各村新選出的年輕會計進行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工作業務培訓,對婦聯主任就如何維護婦女、幼童權益,組織農村婦女發展青繡產業進行培訓,為各村監委會主任上廉政課,并對村“兩委”成員進行了廉潔自律談話,鞏固了村干部的思想,鞭策和鼓勵了新任村“兩委”成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全鄉進一步樹立風清氣正、廉潔高效的工作氛圍打牢基礎。
樂都區通過課堂教育、實踐培養、掛職鍛煉、交替歷練等措施,積極推進“能人”治村、“鄉賢”治村,注重選拔大學生村官、回鄉知識青年、退伍軍人、農村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把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優秀黨員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嚴格落實“雙推雙選”制度,并按照1:2的比例確定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后備人才708名,著力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配強村干部隊伍力量。
“優化了村干部隊伍,才能帶領群眾振興產業。”峰堆鄉黨委組織委員楊啟瑞說。峰堆鄉黨委創新工作思路,把村級發展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引導村干部進一步提高認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學習借鑒本區其他鄉鎮發展經驗,依托富硒土豆帶領廣大村民繼續走好致富之路,以創新帶動變革,以發展的眼光為村民帶來更多致富好項目,積極穩妥推進脫貧成效鞏固工作,為村莊發展繪好藍圖。11個村已初步確定年度村級發展計劃,為鄉村振興凝聚能量。
聚焦“三鏈”建設,夯實長效發展的“產業引擎”
依托“蔬菜大縣”“全省菜籃子基地”等自身優勢資源,樂都區堅持打造“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的特色產業體系,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和“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組建“村社合一”產業合作社354家,100余戶黨員致富示范戶帶動8000余名群眾參與合作社經濟發展,讓黨組織作用在產業鏈上充分得到釋放。
達拉土族鄉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為抓手,不斷加快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建成了以馬趟村為核心的67公頃馬鈴薯種植基地,每公頃地收入約216元,其種植收入比一般種薯種植收入約高700元。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實施主體按照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融合的要求,扎實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輪作倒茬、機械施肥等技術措施,積極打造馬鈴薯種植產業品牌,全力推動全鄉馬鈴薯高質量綠色發展。
壽樂鎮盤活壽樂鄉舊址所在地,修建了倉嶺頂村扶貧生態養殖場。以“黨支部+農戶”的模式,倉領頂村黨支部引導貧困戶保有才發展養殖業,掌握養殖技巧、熟悉市場行情,引進了90多頭西蒙塔爾牛,開始了育肥繁殖的道路。同時,統籌養殖農戶的牛,在扶貧生態養殖廠統一育肥、繁殖和銷售,進一步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種植飼草料,提高養殖業抗風險能力,增加周邊農戶收入,2020年年底收益達60萬元左右,貧困農牧戶脫貧,步入了小康。同時,加快向綠色生態畜產品輸出地發展的步伐。
下營鄉祝家村曾是后進黨支部。為此,鄉黨委全面客觀分析祝家村存在的問題根源,從調整黨支部班子、找準發展出路、發揮特色產業作用三方面入手,確定了“黨支部找準道標、黨支部書記擎旗引路、黨員示范帶動”的發展模式。村里的“黨員致富中心示范戶”王保金,成立寶金綠色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據當地的優勢和特色,制定村級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大櫻桃種植與綠殼蛋雞養殖融合的“條溝經濟”。大櫻桃種植面積已擴大至約27公頃,綠殼蛋雞養殖規模已達15000余只,每年帶動10戶貧困群眾養殖綠殼蛋雞1000多只,年收入達30萬元左右,祝家村也因此摘掉了“后進村”的帽子,成為支部引領群眾致富的“后勁村”。
聚焦“黨建”領航,盤活黨群致富的“動力引擎”
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工作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的領航作用,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制定印發《關于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樂都區村集體經濟收益資金分配管理暫行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推行“三變”+鄉村旅游、“三變”+主導產業、“三變”+土地流轉等模式,整合141個貧困村“破零”資金建成光伏電站,其余非貧困村通過“生態增值、抱團合作、借雞生蛋”等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區354個村均有集體經濟收入,全區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332個,占94%;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173個,占49%,夯實了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石”。
卯寨一手挑起“綠水青山”,一手挑起“金山銀山”的村集體經濟模式,是樂都在積極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背景下催生的,為實現從“點上發力”到“面上開花”,建起“綠色銀行”,依托卯寨景區生態綠色發展,高廟鎮柳灣村、扎門村和老莊村將整合資金150萬元,立足本地旅游資源稟賦的實際,購買景區內旅游觀光車,投入到卯寨—柳灣—高廟古鎮旅游環線運營,為村集體經濟創收,使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瞿曇鎮河西村為非貧困村,是傳統農業村,在前幾年,二、三產業幾乎是空白的,經濟結構單一、失衡。2020年,河西村借助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與鄰近的隆國村抱團發展,共整合資金100萬元,聯合成立勞務綜合服務公司,由兩村“兩委”共同負責管理,村集體年收入達12.5萬元,解決兩村1200余人就業。今年,雨潤鎮漢莊、上杏園、下杏園等8個村整合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等資金500余萬元,實施物流倉儲項目,項目建成后,在解決規?;l展集體經濟的基礎上,拓寬了群眾就業渠道。
樂都區易地搬遷農戶較多,大量土地閑置,通過將閑置土地統一進行流轉這種“借雞生蛋”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9年,城臺鄉下臺村投資60萬元,采用土地流轉的辦法,整合流轉可耕種的確權土地48.66公頃,流轉入股到合作社統一經營,種植飼草料及中藏藥材。在全村易地搬遷至縣城后,規整建設用地1公頃,發展生豬、土雞、肉羊等養殖業,發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應,合作社人均分紅600元,使閑置土地“復壯”集體經濟。(本報記者 李雪萌 通訊員 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