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五年的力學治沙試驗讓中試基地周邊的沙漠停止了移動的步伐。
9月28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易志堅教授利用力學原理將手中的散沙變為了可以種出植物的土團。
11月5日,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易志堅教授榮獲“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9月18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易志堅教授與李術才院士從沙地里拔出了一棵向日葵查看根系。
9月18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易志堅教授為參加“沙漠土壤化關鍵技術與生態治理示范工程”項目成果評價會的專家們介紹情況。
9月28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沙漠中大片的植物引來了許多小昆蟲,讓沙漠有了生機。
人物名片
易志堅,1963年出生,二級教授、博導,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到重慶交通大學工作,長期從事力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提出了彈塑性裂紋線場分析方法,發現顆粒約束決定顆粒物質狀態的機理,發現土壤力學特性與生態屬性的關系,是“沙漠土壤化”理論和技術的提出者,在國內外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沙漠打造出1.7萬畝生態綠洲,產生廣泛國內外影響,培養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多名。
11月5日晚,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10位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獲得“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其中包括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志堅。今年58歲的易志堅歷時數年創造性地研究出“力學治沙”辦法,并帶領團隊在內蒙古、新疆,以及中東地區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等地種植出1.7萬畝“綠洲”。
“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活動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舉辦,自2018年開始,每年選樹10位先進個人,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如果有一天,廣袤的沙漠變成綠洲;如果有一天,大地遍布生態奇跡。人們一定會記得你大漠里的身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5日晚頒獎儀式上,主持人獻給易志堅的頒獎詞。
土地沙漠化治理,一直是世界級難題。2008年,易志堅開始從力學角度思索,如何讓沙漠具有土壤的特性。數年后,易志堅帶領團隊研發出一種植物黏合劑。這種黏合劑無毒無副作用,在加水與沙子攪拌后,“一盤散沙”就獲得與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在加水后變成稀泥,成為流變狀態,水干了之后變成泥塊,成為固體狀態——添加植物黏合劑后的沙粒因為具備了萬向約束力,成為沙子向土壤轉換的“密碼”,從而使沙粒具有像土壤一樣保水保肥的能力,成為植物生生不息的載體。
“沙漠不是缺水,是存不住水。”在頒獎儀式現場,易志堅為大家通俗地講解了“力學治沙”的原理和效果:2016年,團隊進行的“沙漠土壤化”應用試驗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啟動。截至目前,團隊已在烏蘭布和沙漠等多地試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易志堅還帶領團隊探索出“生態+產業”治理的路子。在“沙漠土壤化”后的基地里,種植出蘿卜、高粱、狼尾草、番茄、茄子等70多種作物。其中,烏蘭布和沙漠種植的蘿卜畝產達到1.3萬多公斤,高粱畝產789公斤,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力學遇見沙漠,是我一生的榮幸。”易志堅告訴大家,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而我國沙化面積達25.95億余畝,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8%。如果將“沙漠土壤化”這項技術用來改造我國1%的沙化土地,將獲得2600萬畝可利用土地。
易志堅榮獲“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也引發團隊成員和高校教師點贊。“整個基地就跟過節一樣!”易老師的博士生、內蒙古“沙漠土壤化”基地成員李亞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基地的團隊成員、附近村莊的群眾圍在電視前收看了頒獎典禮,“大家都從心里感到驕傲,為項目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開心。易老師十年如一日的辛勞付出,也激勵著團隊每一個人前進。”
交大黨委書記李天安為易志堅送去一首《夢想成真》的英文歌。他表示,易志堅團隊用力學破譯“點沙成土”密碼,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重慶智慧,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嶄新方案。他希望重慶交大全體科技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讓貧瘠的沙漠變得生機盎然,這是真正的‘大國重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在獲悉易志堅的事跡后,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高校,以及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科研工作者們,也紛紛發出贊嘆,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專家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李術才:
項目對研究隧道建設和地下水滲透也有啟發
我是做巖土、隧道、地下水研究的,交大團隊用植物黏合劑讓沙子像土壤一樣具備萬向約束力,讓水的滲透很緩慢,這對我的研究也有啟發。這個項目是交叉學科的創新,包含力學、生態學、農學等。項目在科學價值、生態效益等方面都有很大意義,要做好理論和數據分析及宣傳,多爭取國家支持,以便更好地推動進一步研究和推動成果轉化。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王建華:
這是“從0到1”的突破性成果
這是一項跨界融合、“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不僅對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借鑒。目前,成果需要從創新鏈轉化為產業鏈,再向應用鏈轉化,要充分發揮“政產學研金”的協同作用,建立政府支持、市場主導、金融支撐、企業主體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生態體系,通過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深度融合,讓這項科技成果為建設美好的生態家園做出貢獻。
華大集團董事、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王韌:
擬與交大合力共建“沙漠生態重建”聯合實驗室
華大集團擬與交大合力共建“沙漠生態重建”聯合實驗室,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可共同申請國家實驗室,設立大型公共研究平臺支撐研究院,建設新的沙漠生態力學研究學院和學科,輸出專項人才。交大沙漠土壤化項目在沙漠實現了多種作物的大面積豐產,提供了新的經濟與生態修復方式,為建設新的沙漠區域農牧體系打下了基礎;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對實現“碳中和”目標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際農業教育科學院院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黑土聯盟首任主席韓貴清:
讓農科教結合,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作為一名農業專家,鼎力支持這個項目。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團隊用“感情、熱情、激情、癡情”四情做好了這件事。對這個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成果要加大支持和推廣力度,讓農科教結合,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記者 張永才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