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聚集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早在2019年,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就作出了如是表述。
如今,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也已瞄準靶心拉滿弓,精準發力。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近日宣布,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構建消費新高地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具有豐富消費內容、高端消費品牌、多樣消費方式、優越消費環境,吸引全球消費者的高度繁榮的消費市場,是全球消費資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引領全球消費發展的創新高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在近日舉行的2021王府井論壇上如是說道。
王微認為,中國要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需要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全面升級,進一步聚集全球消費資源,讓其成為對接全球、滿足中國中高端消費不斷升級需求的平臺。
王微表示,中國作為新興國際消費中心,對商品、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以國際消費中心為新的平臺和載體,加快消費升級及新動能培育。同時,中國消費市場高度分化,消費向中型、大型城市集中,中心城市成為了品牌、國內外大型企業總部的聚集地。
在王微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核心有三點:一是要強調國際,對接全球資源,形成全球消費創新、消費引領的高地和風向標;二是要把消費作為核心,利用大型都市豐富的消費市場、廣泛的資源為消費升級創造平臺和空間,更好地滿足中國老百姓以及全球消費者的需求;三是要提升消費能級,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和消費示范作用,從而全面促進消費升級、提升消費水平。
商務部對于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出了五個指標: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消費舒適度、政策引領度。對此,中國社科院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表示,除了商務部提出的上述五大建議指標外,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需重點關注四個維度的內容。
荊林波認為,首先應明晰政府、市場、企業的責任界線;其次應考慮中心城市的消費輻射能力如何去體現;再次是時間維度,即王府井文化的傳承,新商業、新零售的滲透和打造等;最后一個維度雖然在消費之外,但對消費有支撐發展作用,消費中心城市要發展,最重要的是人口、支付能力和購買欲望。
打造核心競爭力
盡管目前中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已在精準發力,但與全球公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前的任務重心。
王微指出,雖然中國已經擁有不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但對比國際中心城市還仍有提高空間。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標準體系建設還略有滯后,以及與消費直接相關的新興服務行業對外開放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也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服務供給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側,服務能力、消費環境能否達到國際水平。
陳文玲表示,國際化的消費中心不僅要有一流的現代商務環境,其供給方式、供給結構、供給水平也應優于其他城市和國度。
陳文玲認為,我國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且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大,而消費就體現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上,因此未來的消費會集中在幾大人群:
一是老齡化群體。數據顯示,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因此老齡化群體是首先要考慮的第一大群體。
二是“她消費”群體。調研發現,在中國,80%家庭支出的主導權和決定權在女性手里,所以“她消費”非常重要。
三是單身群體。民政部數據顯示,全國適齡單身人口群體已達2.4億人,其中不少人并不準備給下一代預留消費,都用于自己花銷,使得該群體的消費能力較強。
四是“00后”“10后”群體。他們現在是消費的主體,是網絡消費上最活躍的群體。
“我們只有研究消費側結構性的變化,根據變化找到現實的或者近期的消費需求,以挖掘潛在的消費需求,才能通過供給創造嶄新的消費需求,使一個城市成為真正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陳文玲說。
為了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從而有效釋放消費產業發展活力。王微透露,我國將以特大型城市為依托,積極培育2~3個消費規模巨大、聚集度高、引領創新能力強、在全球消費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記者 王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