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交易,迄今已滿月。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651.88萬噸,累計成交額3.29億元。8月13日,CEA收盤價為54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12.5%,較首日收盤價上漲5.41%。如何提升市場活躍度,成為未來各方推進方向。
價漲量縮
所謂碳排放權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商品買賣。政府首先確定減排總量,然后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企業等市場主體。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記者解釋,“比如一個企業本來一年排放100萬噸的二氧化碳,經過公司的努力,降到了50萬噸,那另外50萬噸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了。”
據統計,在全國碳市場運行滿月的21個交易日中,CEA日均成交量為31.04萬噸。從成交方式來看,掛牌協議成交量為533.9萬噸,占比81.9%,掛牌協議成交額2.77億元,占比84.15%。21個交易日中,僅3個交易日有大宗協議交易。此外,價格穩中有升,從上線時48元/噸最高漲至61.07元/噸,8月13日收盤價54元/噸。
近日,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不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到目前為止,企業的交易賬戶開戶率是80%左右,也就是2162家發電企業中約1600家完成了開戶。企業資金賬戶的開戶量比較低,進而影響了企業入市操作。二是此次納入交易的企業中,大多沒有參與過地方試點交易,對碳交易有關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意識的理解都還有所欠缺,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的意愿目前還有待提高。
據記者了解,隨著全國碳市場啟動,此前并非碳交易試點省份的江蘇,由于并未積累太多跨區域碳交易經驗,參與度并不高。昨日,全國碳市場CEA收盤價51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下跌5.56%。總成交量為50萬噸,總成交額2575萬元。
擴圍在即
對于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和交易品種正在醞釀擴圍。當前,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正在抓緊對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為這些行業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做準備。8月初,生態環境部已決定在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等地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根據時間表,12月底前,試點地區將基本建立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機制。此外,7月底,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期貨交易所在積極研究碳期貨,擬在條件成熟時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
另據了解,當前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限于控排企業,專業碳資產公司、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暫時還沒有入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金規模和市場活躍度。相關人士建議,應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等碳金融創新,鼓勵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運營碳期貨、碳期權等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等探索設立市場化的碳基金。
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研究員高慧珂指出,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價格在50元/噸左右,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相比,2019年歐盟碳配額均價為27.8美元/公噸,韓國碳配額均價為25.56美元/公噸,國內碳配額交易價格相對較低。從國際碳交易市場價格走勢來看,2016年之后有明顯的升高趨勢,因此隨著國內碳交易市場規則不斷完善,交易機制不斷成熟,未來碳排放配額價格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采訪中,韓曉平也表示,碳交易市場并不是減少碳排放的唯一選擇,還要把其他如碳匯、自主減排、技術進步等機制建立起來,制定一個整體逐年遞減的機制。此外,碳交易市場是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達到減少碳排放總量的目的,“與其他交易市場不同,它是個總額遞減的市場。一旦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個市場的交易量將逐漸萎縮”。(記者 江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