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經濟作為引領城市新消費趨勢的“風向標”,正成為挖掘消費潛力、激發市場熱情的利器,也將成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推手。
一線城市首店經濟持續升級
作為首店經濟的先行者,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艦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駐數量近250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從首店類型看,全球首店2家,亞洲首店3家,中國(內地)首店32家,北京首店397家。從品牌屬地看,434家首店中,中國品牌占比約83%,國際品牌占比近17%。從業態分布看,餐飲業態數量居首,共202家,占46%;零售業態其次,共134家,占31%;休閑娛樂、生活服務、兒童培訓業態合計占比約22%。從分布商圈看,87家首店落地三里屯商圈,49家首店落地國貿CBD商圈,兩大商圈聚集了北京上半年三成首店。其中,國貿CBD商圈最為國際化,吸引國際品牌首店27家。
此外,隨著西單更新場、龍湖麗澤天街、北投愛琴海公園等購物中心的正式運營,一系列國內外原創品牌、年輕潮牌接連亮相,新興品牌與傳統品牌借助集合店、主題店、限時店、概念店等獨特形式激發消費活力。
展望下半年,該負責人透露,隨著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開園,預計還有一大批高品質首店將在京亮相。同時,核心商圈持續在進行品牌升級。預計下半年,首店進京將繼續保持活躍態勢。
上海被譽為首店經濟的發源地,2018年就在全國率先提出“首店經濟”的概念,并把發展首店經濟視為“上海購物”品牌的一張名片。據中商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新開首店513家,比2020年同期增長60.3%,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4.4%。按目前增速及下半年即將開業的瑞虹天地太陽宮、前灘太古里等重點新項目的首店引進情況估算,全年首店數量有望首度突破1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成都新開296家首店,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繼續位居全國第三;比2020年同期增長149%,比2019年同期增長24.9%,增速超過北京、上海,彰顯出新冠肺炎疫情過后成都商業迅速的自我修復和造血能力。
今年,成都首店趨勢呈現出新的變化,最突出的一個趨勢是許多知名品牌結合成都當地文化和消費屬性,開出具有鮮明城市氣質的創新首店。
毫無疑問,首店經濟正成為激活城市消費升級的新動能、集聚全國乃至全球優質消費資源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國際化和時尚化水平,增強國內外消費者的吸引力,促進夜間經濟、假日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因城施策推動首店經濟“長紅”
首店經濟發展狀況從側面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影響力。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常住人口、消費能力、營商環境等都是吸引首店的要素,也是其他城市發展首店經濟的參考維度。
北京、上海、成都等首店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都制定了相關的扶持政策。比如,北京去年10月出臺了《關于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上海去年出臺了《關于提振消費信心強力釋放消費需求的若干措施》,成都在2019年4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今年5月,東莞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首店經濟促進商業消費升級的若干措施(試行)》。
日前,在20多個城市中,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州拔得頭籌,被商務部定為率先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政策推動下,隨著消費向這些城市集中,各大品牌的首店爭相落地,首店經濟將成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推手。
江瀚強調,目前首店經濟火爆,除了國內市場需求旺盛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是網紅效應。“消費者抱著嘗鮮的心態來進行購物和消費,因此,如何讓首店經濟帶來的短期流量優勢轉換為長期的復購‘增量’,是對政府和商家長期發展的考驗。”
江瀚表示,首店經濟要想“長紅”,必須因城施策推進消費升級,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真正滿足消費者的訴求。不同城市的文化和消費特點均不相同,比如北京的消費偏務實,傾向于高品質的品牌;上海的文化特點是情趣,更加傾向于格調;成都的消費更傾向于趣味性。對于首店經濟來說,能否將商業主題與城市文化相契合是其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