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是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光明工程”。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計數據顯示,近視高發年齡段為兒童青少年階段。
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中小學在學生近視防控過程中有哪些成效和難點?針對防范“小眼鏡”有哪些建議?
兒童近視低齡化
出生6個月可做屈光篩查
教育部聯合國家衛健委開展的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學生為71.6%,高中學生已經達到81%。2019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0.2%,受疫情影響,2020年較2019年有小幅上升。
“兒童近視呈現低齡化趨勢,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其中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出現近視的比較多。近視一旦出現是不可逆的,而且高度近視引起的病理性改變,對視覺功能的影響也是不可逆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李莉認為,近視防控要從小抓起。
防控“小眼鏡”有最佳時機嗎?專家建議,從出生開始就應該重視起來。父母是高度近視的孩子更要格外重視,出生6個月就可以做屈光篩查,每半年復查一次。上學后要有正確的讀寫姿勢,讀寫和握筆姿勢都很重要,長期歪著腦袋學習會導致一只眼的視力下降更明顯。在課堂上,老師授課20分鐘,可以讓學生遠眺20秒。
8至9歲為何近視高發?
學齡前用眼、戶外活動是關鍵
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7.3%,高于全國近視率水平。
小學三年級是“戴眼鏡”的高發期。“一年級入校的時候‘小眼鏡’是個位數,但到了三年級視力不良檢出率就達到25%左右。”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校長吳健說,學校對視力問題很關注,從2016年開始對全體學生進行視力管理,近年來平均每年近視率下降1%,目前處于全市較低水平。
吳健介紹,學校每學期檢查學生視力后,發現有視力下降較多的情況,就會及時和家長溝通,同時保證戶外運動時間和每天兩次眼保健操,并用“拍手童謠”等生動的形式幫助孩子理解視力的重要性。
“2018年,我們學校在區里視力的相關檢查里是‘黃色’預警水平,比紅色略好,但是沒達到綠色。”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執行校長郭金貴說,當時全校近視率達到了57.5%。經過2年多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因素,目前近視率下降到48.5%左右。
中關村三小近視防控的經驗,是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用眼習慣,養成握筆、看書“一拳、一尺、一寸”的用眼觀念。另一方面,學校特別重視體育活動,推出了加長體育課時數、延長課間操時間、操場錯峰使用等舉措,讓孩子們在操場上“野起來”,不僅提高了身體素質,更有效改善了用眼環境。
破除“防近”誤區
關鍵在于提升家庭認知
近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方案強調,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全完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體系,到2025年每年持續降低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有效提升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水平。
此前,北京市教委聯合十部門曾出臺《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十條措施》和《北京市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保障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本市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政策不斷出臺,如何有效落實成為關鍵。
郭金貴認為,防控“小眼鏡”的難點在于形成“健康第一”的社會共識。家庭教育觀念應從“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向“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轉變,通過健康管理和家校合作,中小學學生近視防控一定能做好。
吳健也表示,家長一定要改變“讓孩子出門玩兒,就耽誤時間和學習”的觀念。學生身體強健了,不僅會更加陽光活力,學習狀態也會改善。讓孩子玩一會兒,并不會耽誤學習,勞逸結合反而會促進學習。
一些家長不讓孩子戴眼鏡,擔心“戴上就摘不掉”也是誤區。李莉說,長期不戴眼鏡,孩子為了看清楚遠處的物體,會過度調節讓眼睛更疲勞。不但不會減緩近視度數,反而會加重近視的進展。發現近視后,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佩戴合格的矯正眼鏡,定期到醫院復查。民間一些方法,如按摩等,可以改善視力疲勞,但不能替代戴鏡矯正近視。
“現代社會人們用眼強度越來越高,然而近視發生就‘不可逆’的現狀在醫療上尚未突破。在這個環境下要減少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的概率,一是要推遲近距離用眼年齡,二是要加強戶外活動,三是家校要形成合力,早篩查早評估早預防早干預,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李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