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高位熱搜、熱門資訊、好評推薦,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從中可以窺見時代變化、生活變遷。但漸漸地,信息傳播太過用力,熱度被“玩壞了”。一些網絡平臺通過算法推薦、信息轟炸,制造信息疲勞;一些影視作品粗制濫造,卻空降熱搜、操縱評分;一些網絡營銷鋪天蓋地,產品和服務卻名不副實;一些網紅景點被吹得天花亂墜,卻處處是“坑”,游客大呼上當。
事實上,人們反感的不是熱度,而是“人造熱度”。熱度應是大眾審美和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無論是根據需求策劃話題、注水流量,還是通過大數據強塞各種推薦,或是砸錢為影視宣傳發行造勢,帶來的都是虛假繁榮。沒有人會喜歡過度營銷、摻水好評、失真描述,也沒有人愿意被“人造熱度”牽著鼻子走、甘當算法下的“數字韭菜”。虛假“幻術”終會破滅,為了流量和利益而濫用熱度的操縱者,必然要面對網友對“人造熱度”的排斥與反感。
自覺抵抗“人造熱度”,也是對深度思考的呼喚。哪怕事件為真,不少熱點事件的內容質量和獲得的關注度并不匹配。一些網友容易受到話題引導和營銷影響,對毫無意義的事件付出過多的注意力和情感勞動,無形中推高了事件熱度。某種程度上說,“熱度排斥癥”也是“信息疲勞癥”的表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期被無效無聊的信息裹挾,空耗時間精力,消磨了深度思考能力,精神世界愈發空虛荒蕪。從這個角度說,要保持理性思考、深度探究,聚焦更有價值的重要事件,才能讓高質量的討論、話題、作品、產品浮出水面,集聚起真實廣泛、影響深遠的熱度。
雖然虛假熱度、信息過載帶來的傷害巨大,但不能因噎廢食,對所有熱度敬而遠之。熱度高不是原罪,輕易追隨和一味抵制都不可取。在思想層面不被掌控、有自己的邏輯想法和取舍機制,才是有定力的人。開口之前獨立思考謹言慎行,面對狂熱言論保持清醒認知,主動挖掘熱點背后的故事,在情況不明時“讓真相再飛一會兒”,這是面對熱度最好的態度。不“為反而反”、不標榜特立獨行,真正從內心需求出發,看清自己想要獲取的、值得關注的,不僅有利于豐富自身知識結構與興趣偏好,也有助于讓網絡生態回歸到更健康的狀態。
潮水退去后,“真”和“好”能夠經得住時間檢驗,真正的影響力和熱度終會顯現。擠出虛假水分,讓口碑沉淀,用“真善美”填補熱度空缺,為全社會樹立醒目的價值坐標。從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全球矚目、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助力疫情防控屢上熱搜,到消防員張自立懷抱一名剛疏散出來的2個月大嬰兒的照片刷屏網絡,有價值的新聞、有意義的話題、正能量的作品,所傳達出的情緒和故事,總能打動人心。這樣的熱點,值得多“露臉”、被關注。
從追逐到抵抗,網友對熱度保持適當距離,是清醒和理智,也是在面對龐雜信息時,堅守自我的本能反應。對于蹭熱點、帶節奏的“人造熱度”,要不遺余力整治遏制。平臺也應走出刷屏“強喂”的窠臼,拒絕虛假網絡信息,為網友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抹去喧囂的互聯網泡沫,不被“人造熱度”輕易俘獲,讓更多有真實價值和情感共鳴的事件“實火”“長紅”,值得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