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旅游繁榮發展,旅游不再僅僅是一種休閑娛樂,更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增長知識見識的有效途徑,考古新發現引發的旅游熱潮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實際上,各地考古新發現常常引發大眾出游熱情,“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等都曾是輿論熱點;而大量考古遺址早已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從“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馬俑,到“歷久彌新”的三星堆,再到“后起之秀”海昏侯國遺址等,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旅游目的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考古+旅游”展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有效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還原歷史“真容” 打造旅游名片
一些備受公眾關注的考古遺址在充分保護的前提下,轉變為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景區景點等,成為滿足大眾探尋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成為當地的重要旅游名片。
在陜西,秦兵馬俑自1974年至今經歷三次考古發掘。“目前,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仍在繼續。相比一號坑前兩次發掘,以及二、三號坑的發掘,這次發掘的面積最小但耗時更長。這次發掘是兵馬俑發現30多年以來進行的一次更為嚴謹的考古發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田靜介紹。值得關注的是,觀眾有機會零距離接觸考古現場,目睹完整的發掘、保護、修復過程,了解兵馬俑考古工作。
進入江西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可以看到氣勢雄壯的西漢王侯出行車馬儀仗,“透明屏+展柜”直觀演示出蒸煮器的結構與使用方法,多媒體演示沙盤讓觀眾對遺址概況一目了然,沉浸式3D畫面與舞臺燈光結合營造出奇幻效果。
近幾年,在政府部門推動下,歷經四年的大規劃、大保護、大建設,江西南昌漢代?;韬顕z址公園于2020年9月開園,分為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等六大功能區,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逾50萬人次,完成了由“單一保護”向“保護展示利用”的轉變。
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黨工委書記葉明和表示,如今遺址公園各項旅游服務配套初具規模,游客可在公園內體驗田園生態、品鑒金色?;?、品讀丹漆簡牘、品味贛鄱美食。
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的5A級旅游景區中國春秋淹城旅游區,是以有著2700余年歷史的淹城遺址為基礎的綜合旅游區,擁有淹城遺址公園、淹城春秋樂園、傳統商業街坊、野生動物世界等。該旅游區品牌管理部部長陳黎艷表示,春秋淹城以遺址為核心,對傳統人文與現代旅游休閑資源進行整合,不斷豐富游客體驗。“通過打造體驗式旅游產品,努力調動表現手段,激發游客興趣,讓文化鮮活起來。”
保護利用兼顧 發展前景廣闊
近期,三星堆考古新發現引發旅游熱潮,再次引起業界對“考古+旅游”的關注和思考。一方面,業界對“考古+旅游”前景充滿期待,另一方面業界也提醒,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保護第一。
陜西歷史博物館科研規劃部主任楊效俊說,考古引發旅游熱潮是一個好現象,反映出大眾對考古新成果的關注和對旅游文化品質的追求。隨著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長,“考古+旅游”的前景十分美好。“考古+旅游”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方式。當然,考古遺址遺跡在迎來大眾游客的同時,要加強保護,確保文物安全;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通過展現考古和文物價值,充分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凝聚民族共識、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建議,在保護的前提下,應該支持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比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分為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主體功能區,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功能區均屬于利用范疇。“我們積極推動發展長城研學旅行,已經在八達嶺長城開展試點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劉敏說,考古旅游從20世紀90年代就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近年來我國考古旅游繁榮發展,一方面反映出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品豐富性多元性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游客文化層次在提升,文化旅游的動機在增強。未來的考古旅游應在重視保護的基礎上,關注知識輸出,重視打造體驗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