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山莊里,10多個年輕人身著各色古裝,有的手持佩劍、有的輕紗遮面,一番唇槍舌劍,找出血洗山莊的幕后兇手……這不是古裝劇拍攝現場,而是如今在年輕人中最火爆的游戲——劇本殺的游戲現場。近年來,隨著《明星大偵探》《萌探探探案》等綜藝節目的熱播,這個來自西方的游戲在我國火了起來。
《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顯示,預估到2021年中國實體劇本殺市場規模將達154.2億元,消費者人數有望達941萬。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經營劇本殺的門店已超過4.5萬家,今年有望超5萬家,甚至可能突破7萬家。
劇本殺走紅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它到底好玩在何處?
滿足人們對“燒腦”的渴望
劇本殺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滿足人們對“燒腦”的渴望。作為一種高級動物,人類不僅不排斥動腦,甚至有時會刻意尋找“燒腦”的機會。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其表述為“認知需要”,并將其補充進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專門指代人類對于獲取和理解知識、滿足好奇的需求。其實,霸屏許久的電視劇《神探狄仁杰》、孩子們追看的《名偵探柯南》、風靡世界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這些廣受歡迎的文藝作品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探案、推理等“燒腦”行為的喜愛。
當游戲進入尾聲,兇手的真面目被揭開、真相大白,往往是劇本殺游戲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研究人員約翰·庫尼奧斯就發現,一個人體驗到“頓悟時刻”的瞬間,大腦內的伽馬波就會異?;钴S,這意味著此時人們體驗到了某種快感,這種感覺通常在品嘗美食、獲得社會成就等時能感受到。
有人沉浸在科學研究中,通過不斷發現新知來滿足認知需要;有人熱衷冒險,通過向未知的世界發起挑戰,滿足自己對探索的追求。而劇本殺,則類似一種“安全的探險”,它讓無數在都市里忙忙碌碌的打工人,能以較低的成本體驗到“燒腦”的快感。
偶爾我們也需要摘下“面具”
“人格面具”由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提出,是指人們對外部世界所展現出來的形象?,F實生活中,我們的身份千變萬化。披上工作服,你是打工人;伴侶面前,你是妻子或丈夫;兒女面前,你是嚴父或慈母……人生如戲,我們就如舞臺上的演員,通過扮演各類角色、帶上各式“面具”,逐步完成社會化。
不過,“人格面具”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面具”戴得太久了,就可能難以“出戲”。如文學家納撒尼爾·霍桑所說,如果有人長期對自己一副面孔,而對別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自己也會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在適應各種身份的過程中,我們也很容易迷失真實的自己,把我們本身具有的、但不符合社會角色要求的部分“自我”壓抑在無意識的“陰影”之中,很多我們忽略和沒發展起來的積極或消極特質也一并被“掩埋”。而“人格面具”越強大,我們就越難接受自己的“陰影”部分,導致潛能受到了限制。
劇本殺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讓我們短暫實現了“去角色化”。至少在游戲的數小時內,我們卸下了平日生活里的眾多“面具”,放下了那些束縛我們已久的價值觀和規則,讓壓抑許久的“自我”能喘口氣。此外,如果你飾演的某個角色恰好與你壓抑的內在特質相匹配,那它們就可能“重見天日”,你也贏得了一個重新認識潛在“自我”的機會。
換副“眼鏡”感受世界多元性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眼界當成是這個世界的極限。”即便是面朝同一棵大樹,木匠眼中它是木材、畫家看到了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則觀察它的形態特征。我們的社會角色就像一副“有色眼鏡”,我們透過它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但“眼鏡”戴在臉上的時間太久,我們就很容易錯把自己眼中的世界當成那個“唯一”。而劇本殺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能讓我們暫時換上別人的眼鏡,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多元性。
美國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很早就發現了角色扮演有助于人們拓展世界觀,并且以此創立了心理劇療法。在該療法中,個體通過扮演其他角色(如家人、朋友等),來體會該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過往的行為模式,甚至激發出自己的創造性潛能。而在劇本殺中,玩家也能借由不斷模仿和內化各類角色,進而豐富自己的角色目錄,使自己的知覺范圍得以擴大。如果玩家能將這種經驗運用到生活中,或許可以獲得過去未曾有過的思考模式、打開生命的“新窗”。
因此,劇本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演繹他人。只有用他人的眼睛看、用他人的耳朵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共情能力才能夠提高,讓我們從名為“自我”的孤島中走出。因此,盡管故事是虛構的,但玩家獲得的成長和感動卻是真實的。這雖然只是游戲,但它仍能映射出我們人性中或美好或真實的一面,從而拓展我們人生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