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山位于桐廬縣瑤琳鎮舒家村。約下午3點,村民黃世琴揣著鼓鼓的布袋子往山下走,布袋里裝著的,是她大半個下午的收成——茶葉。從今年開始,這些茶葉有了一個獨具該村特色的名字——“老樹茶”。
“我們這里很多人都種茶,以前茶葉采下來后,都是外地的茶商過來收,像明前茶的話,一斤青葉的收購價格是40元到50元。今年村里幫我們收,每斤明前茶青葉的收購價格有60元,給我們增加了收入。”黃世琴述說的這種改變,馬恒甲心里“門兒清”。
去年11月,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產所工程師馬恒甲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舒家村。這是桐廬縣的一個偏遠小村,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但舒家村有非常好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明顯。”馬恒甲發現,茶葉是該村農戶重要的農產品之一,由于缺乏加工技術、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優質茶葉的經濟效益得不到提升,同時受疫情影響,青葉銷售遇到壓價和滯銷等問題。
恰好,市農科院多年以來一直為桐廬縣的一家龍頭茶企——桐廬恒信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撐。于是,馬恒甲通過溝通,讓舒家村與恒信建立合作,由舒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茶葉收購和質量把關,企業負責加工、銷售,共同打造具有一定標識度的瑤琳鎮舒家村“老樹茶”品牌,激活綠水青山中的優質農產品。
“‘老樹茶’的茶葉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今年在我們公司的銷量很不錯。”桐廬恒信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喻澤靈是一名茶二代,也是桐廬縣一名政協委員,他介紹,接下來該企業還將圍繞舒家村高山老樹茶,深入開展茶葉新品加工,增加茶葉附加值。
“以前因為茶葉經濟效益不好,山頭不少茶地都閑置了,現在農民有了積極性,茶地也被重新利用了起來。”舒家村黨支部書記項戴笠告訴記者,通過村企合作,今年以來共銷售“老樹茶”明前茶約150斤,產值約10萬元;明后茶600余斤,產值約15萬元,截至目前已帶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5萬元,帶動茶農增收30%以上。
“農村有資源,專家有技術,企業有渠道,把這些優勢團結起來就能達到共贏。”馬恒甲介紹,下一步,舒家村還將繼續深化和優化村企合作模式,借助杭州市農科院的技術優勢,助力更多優質農副產品的品牌開發和銷售,并利用好當地好山好水的自然優勢,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記者 葛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