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困于「三期」疊加和存量時代的信用卡能否破局?信用卡機構又要如何走出這個漫長的發展「寒冬」?長期來看,信用卡市場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馨金融
今年初,信用卡行業內部曾有過一次「預警」,三季度或將成為風險暴露的一個高點。這其中既有三四月份多地受疫情影響的因素,也有基于行業發展「周期」的預判。
到2022年半年報披露時,信用卡行業的「寒氣」已經頗重。
無論是工行、建行這樣的國有大行,還是如招行、平安這樣以零售見長的股份行,信用卡的發卡量、信貸余額、交易規模等核心指標能保持個位數的增長已是不易,不少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已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傳送門:《信用卡的「冬天」》)
在剛剛結束披露的上市銀行三季報中,絕大多數銀行都沒有公開信用卡業務的相關數據,但從少數幾家銀行的數據,以及業內人士的反饋中得知,行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信用卡的余額、規模基本都是負增長,「不良率」則普遍微升。
信用卡行業「入冬」已久,從當前各項指標和種種信號來看,似乎未見起色。再加上,伴隨著行業規范、整改的力度加碼,明年的挑戰恐怕更大。如何「過冬」,亟待破題。
最近,我與不少信用卡人士進行了深度交流,大家對于行業的周期和風險有著相似的擔憂和判斷,而關于未來,沒有標準解法,唯有努力尋找出口。
1.周期中的信用卡
任何一個產業都難逃「周期規律」,信用卡行業也不例外。
有研究顯示,從海外成熟市場的信用卡發展周期來看,一個相對完整的周期基本要5年時間。并且,信用卡的業務周期與經濟周期關聯緊密,如果對比長周期下的信用卡增速和風險兩大指標,也能看到他們呈現有規律的起伏。
這種情況并不難理解:一方面,信用卡的本質是大量分散的消費信貸組合,本就深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與信用卡企業的策略有關,但整體業務發展與風險表現也有明顯的規律性。
參考美國次貸危機前后的情況,危機發生后,GDP大幅下跌,信用卡逾期率上升,行業增速放緩。直到2012,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信用卡行業才基本恢復至危機前水平,前后差不多跨越了5年。
而從國內信用卡行業的發展來看,同樣有著類似的規律:一個由招行信用卡率先提出的業內共識是,2019年是信用卡行業的一個拐點,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中國信用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而同時期,GDP增速則是處于6%以上的高位。
因此,招行信用卡理事長劉加隆認為,國內信用卡行業正處于一個長周期下的「回落期」,這個向下的趨勢不會很快觸底?!感庞每〞芤幏吨芷?、業務周期、風險周期三期疊加因素影響?!拐行行庞每偨浝硗醪ㄑa充道。
其中,「業務周期」和「風險周期」跟經濟周期關聯,也是全球信用卡都會經歷的過程。但這波「規范周期」則與國內信用卡行業的發展階段和狀態有關。
從1985年,中國發行第一張信用卡,到長達十多年的蟄伏期;再到2002年,一批銀行信用卡中心出現,行業開始步入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海外市場相比,中國信用卡行業是:一邊進行「本土化」改造,一邊則在超高速奔跑。
在今年7月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來之前,上一份關于信用卡行業的綱領式文件還要追溯到1999年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
《通知》對信用卡業務的很多環節加以了約束,提出了壓降睡眠卡占比至20%以內、設置單一客戶信用卡總授信額度上限、嚴控資金流向、對外部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集中度管理,以及已分期資金余額不得再分期等要求。
換言之,信用卡業務的收入結構、管理模式以及業務拓展模式也將發生變化。尤其是不得以發卡量、客戶數量、市場占有率或排名作為單一或主要考核標準等要求的提出,意在扭轉長期以來唯規模論的發展模式。
《通知》將在2023年開始全面實施,這也是近十年來對信用卡業務較為全面的一次大整改,無疑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在業務增長乏力、資產風險加大的當下,信用卡機構還要在整改期內完成對存量業務的規范和清理,并非易事。
2. 苦熬「存量時代」
2019年以后,中國的信用卡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這已是業內共識。
那一年信用卡的規模增速罕見降至個位數,與此同時,不少卡中心的「不良」也達到一個歷年高點,吃掉了大部分利潤,一些原本盈利能力卓越的機構居然出現了當期虧損。
招行信用卡是最早預判信用卡行業「存量時代」來臨的機構,相比短期的數據變化,他們當時的判斷主要依據幾個重要變量:人口紅利(主要是就業人口)、信用卡滲透率、以及人們的消費意愿。
放在今天,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關系信用卡市場繁榮與否的重要變量。
首先,我國的人口紅利和人口增長曲線正在快速衰減,這一趨勢已無需再贅述。具體到就業人口,也就是信用卡主要覆蓋的用戶群體。數據顯示,2013-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盡管2021年的數量和比重與2020年相比略有回升,但較2013年還是降幅明顯。尤其進入2022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青年群體就業壓力增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在信用卡滲透率方面。我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由2014年末的0.33張增長至2021年末的0.82張,且存在被低估的現象。
一方面,在計算人均持卡量時,并沒有統計非持牌機構的類信用卡產品,尤其在年輕群體中,不少都是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用戶。另一方面,我國農業人口占比較高,適合發卡的客群比例本就相對較低。
與此同時,我國居民端杠桿率逐漸上行、產業風險也有抬升趨勢,在行業充分競爭的背景下,信用卡的定價也在下行。因此,過去「規模驅動」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產業整體盈利空間將收窄,信用卡行業實際增長空間有限。
最后,在消費意愿方面。持續三年的疫情不僅影響了大家的「錢包」,也消磨了很多人的消費欲望。就以剛剛結束的「雙十一」來看,天貓與京東都選擇了沉默——沒有公布GMV(成交總額)。
事實上,今年雙十一的戰線已經被拉得很長,從10月末便開始了。但即便如此,從身邊朋友的反饋,以及商戶的表現來看,大家都難掩疲態。作為消費市場的風向標,這個年度購物盛典的情況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3. 如何度過「冬天」
那么,眼下困于「三期」疊加和存量時代的信用卡能否破局?信用卡機構又要如何走出這個漫長的發展「寒冬」?長期來看,信用卡市場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對此,作為行業龍頭的招行信用卡判斷是:行業增長放緩、市場趨于飽和、風險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居于高位。
但劉加隆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這些年信用卡行業積累下來的所有問題會逐步暴露并被解決;一些不適應行業的玩家會逐漸退出;管理不善和不合規的情況將被改善。
尤其,隨著《通知》落地,行業將進入調整期,經營模式面臨轉變,風險或面臨擠壓釋放,但長期對于行業來說,是一次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實現信用卡市場「柔性去產能」。
招行信用卡認為,盡管信用卡市場短期內會繼續承壓,但長期來看仍有機會。給出這個預判的重要前提是,我國消費市場的發展基礎非常堅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滿足內需的重要保障。
近日《人民日報》文中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
從過往來看,消費對于經濟的拉動,意義重大。尤其這十年,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去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5.4%,比2012年提升10個百分點。我國消費市場快速發展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大機遇。
只是當下,消費和市場的確面臨結構性調整。
以剛剛結束的「雙十一」為例,Quest Mobile2022雙十一洞察報告顯示,大促起到了一定的拉動內需作用,但電商消費增速整體放緩。尤其,用戶理性消費目標明確,跨平臺比價選購特征明顯。
從消費品類來看,數據統計顯示,主打性價比和親民性的一批國貨品牌迎來了銷售的爆發點。
以競爭最激烈的服裝品類為例,今年雙十一,安踏體育「雙十一」所有品牌增速合計仍達到 30%,快時尚品牌UR的GMV增長40%;主打體感科技的新消費品牌蕉內內衣/家居服類目第一,GMV增長38% 。
還有從大品類來看,居家生活用品,典型如小家電、預制菜等產品的銷售勢頭依然強勁。而出行、商旅相關的產品則表現平平,這與這些年疫情影響有直接關系,消費者普遍縮減了這部分預算。
面對消費者需求和意愿的變化,以及整個消費市場的趨勢性轉變,王波表示,招行信用卡將長期堅持「平穩、低波動」的資產轉型策略,同時聚焦客群、資產、區域三大結構的調優。
1、新戶獲取方面,堅持價值獲客;
2、資產組織方面,增加中低風險資產占比;
3、在區域經營方面,強化區域差異化經營。
以價值獲客為例,過去20年,招行信用卡憑借精準的價值客群定位,獲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當下,在年輕人、高學歷等基本的獲客標準之外,招行信用卡還將從高成長型產業和區域入手,進一步挖掘新的價值客群。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借貸產品」。這是劉加隆曾經對于消費金融市場的一個基本論斷,同樣,并不是所有人都適配信用卡產品。招行信用卡希望尋找到那些有高成長性,關注品質生活的客群。
同時,招行信用卡認為,服務好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是極其關鍵的。比如今年,招行信用卡系統性考察了江浙滬一帶眾多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生物醫藥企業等,希望從這些處于高質量發展的企業中,挖掘價值客戶。盡管大部分企業的規模并不大,但都處于所屬細分領域的第一梯隊。
站在招行信用卡20周年的發展節點上,劉加隆認為,從符合業務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隨著信用卡行業步入存量時代,風險與增長的平衡被打破,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和逐步趨嚴的行業監管都對從業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和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波表示,隨著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信用卡商業模式又面臨再思考,需在風險與增長、客戶體驗與風險管控、服務創新與消保合規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我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和進化,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存活?!?/p>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