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中國文學網,作者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
同人創作的普遍性,使其成為世界文化現象。在廣泛的同人創作領域中,網絡文學同人創作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實現同人創作的高質量發展、正能量追文,將同人創作與網絡文學的共生關系梳理清楚,則至關重要。
同人創作具有廣泛的文化基礎
同人的說法起源于日本明治時期,本意為“同好,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在一起制作非正式的文學出版物,后擴展到漫畫同人作品。在歐美,統稱為“粉絲小說”。上個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網絡文學在中國的興起,同人進入我國,并日益發展為“根據已有文藝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在網絡文學創作領域,同人意指借用原文本已有的人物形象、角色關系、基本情節以及世界觀設定進行二度創作。伴隨科技進步,同人外延到其他創作體裁,同人歌曲、同人視頻剪輯、同人游戲、同人廣播劇等等開疆拓土,種類越來越多,陣地越來越大。
通常,同人創作的借用文本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或是流量驗證的當代優秀作品。比如,傳統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同人、《紅樓夢》的同人,再比如當代外國名作,《藻海無邊》是《簡·愛》的同人,《五十度灰》是《暮光之城》的同人,還有《哈利·波特》的一眾同人;再如當代網絡文學名作《悟空傳》是《西游記》的同人,《此間的少年》作為金庸小說的同人,《盜墓筆記》是《鬼吹燈》的同人,還有《全職高手》同人,等等不勝枚舉。目前,同人創作還在進一步創新發展中,不僅是同人創作類別有了更多拓展,網絡文學同人創作借用文本也進一步擴展到其他藝術門類。如電視劇《覺醒年代》的同人文《奢愿》和《偽裝者》同人文《如此夜》,都有較大的社會反響。
中國擁有同人創作的傳統。中國古典名著的同人現象比比皆是。除上述舉例外,廣義來講,《西廂記》是《鶯鶯傳》的同人,《三國演義》是《三國志》的同人,古今名人續寫的各種版本的“紅樓“統統是《紅樓夢》的同人,《山海經》的同人更是數不勝數。但凡是名家名作,同人屢見不鮮。就連中國新文化的旗手魯迅,也曾寫過一部《故事新編》,同人的意味不言而喻。
一部作品有了一定的影響和社會認可度,那么總是會啟動讀者(作者)的趨同。對作品的評價方式有二,一是評論,至今為止,人們對評論的版權認可是一致的,幾無爭議。但是還有更多的作者不采用評論這一文體,而是用小說的形式來發揮原著中讓他(她)心動的部分,或是認為意猶未盡的部分。究其根本,用小說的方式改寫、續寫,和使用評論這一文體講述人物該如何如何、情節該如何如何并沒有本質區別,二者都是抒發并進一步闡釋了作者對原小說的獨特性的想象。
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同人已不止于一種現象,同人已構成網絡文學的本體之一。通常我們認為,網絡文學的起源受到中華遠古神話體系和西方奇幻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之于網絡文學類型化創造,就是同人。武俠、仙俠、修真、玄幻、奇幻、言情、異能等等網絡小說類型,幾乎都能看到同人的存在。特別是初期階段的網絡文學,經同人發酵后,迅速分化成類型創作,且在每一個類型當中,同人發揮了極大的催化作用,吸引了眾多創作者的同時,使網絡文學作品數量呈現指數級增長??梢哉f,有網絡文學的地方,就有同人。網絡文學與同人密不可分,這同時構成了同人創作的廣泛的文化基礎。
同人是一種獨立的創作類型
網絡文學的歷史有多長,同人創作的歷史就有多長。網絡文學剛剛起步時,金庸、古龍、黃易等武俠大家名著成為同人創作的富礦,帶動了一大批文學青年成為網絡文學的生力軍,實現網絡創作夢想的同時,為網絡文學貢獻了一批正能量作品。甚至某種程度上,網絡文學是從同人起步的。同人催生了網絡文學類型化創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
然而多年來,大家對于同人創作閃爍其詞、欲語還休。即便是表達,也是比較隱晦,更多的是避而不談。一個比較常見的看法是,同人有繞不開的硬傷,很難被主流化,比如它的版權問題、商業化問題,都比較模糊??墒聦嵣希絹碓蕉嗟哪贻p人喜歡的同人確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意義。創作者規模不可小覷,創作動機相對純粹。如果說有一種辦法是通過寫作“為愛發電“,那么,同人創作當之無愧。因此同人也成為時尚文化的一個重要部落群。站在當代文化立場上看,有人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故事的發生地,也是文化流通的場域。同人創作不僅僅是故事,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產物。
我們探討同人創作的話題,要認識到,同人是客觀存在,更是主觀需求。同人的市場化在日本經歷了一個時期的社會化發展后,相對比較成熟。而在中國,同人創作起步可能更早。靜水流深,從古至今,同人創作都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到了現當代,網絡文學興起后,對于其中的主體網絡小說而言,海量作者和海量讀者,導致同人現象更為普遍。在中國的現行版權制度下,同人創作需要法律介入、厘清,使其得以健康發展。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同人創作方面,一方面要處理好版權問題,一方面不能帶有色眼鏡,把同人創作等同于抄襲、盜版,漠視或粗暴對待同人創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各種自媒體興起,同人創作在全球范圍內生長壯大,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已形成一支重要的社會文化力量,同人作品已成為一種獨立的作品類型,雖以原作品為依托,卻是生成了獨創性特征的新型品類。這樣的同人作品,與原作并不存在實質性相似,與文學表達自由的初衷、著作權法鼓勵創作的目的一脈相承??陀^上,同人作品在傳播的同時,對擴大原作的影響力也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下,著作權法在對同人創作的實際行使中,還存在規則不明確和定性有差異的問題和現象。因此,完善同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確立同人作品的法律地位,對繁榮網絡文學以及新時代文藝形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
同人創作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寬泛地講,一大批年輕人把時間用在對一部名著產生遐想之上,對社會文化建設和文明形成總是好事。二度創作在中國的教育教學體系中,早已有之。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學生進行的寫作訓練,對名著的擴寫、縮寫、改寫、續寫等一向都是必要教學手段,而這些都可歸結到同人創作中。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中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接受過同人創作訓練。同人不僅是獨立的創作類型,也是寫作的培養皿。當前網絡文學中同人創作之所以久盛不衰,或可溯源到這一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上。
互聯網意義上的同人創作,是從個體出發,但不止于簡單的個體行為。同人的基礎是“為愛發電”的文學粉絲作者,以粉絲文化為特征形成了同人文化社群。同人創作作為社群的核心內容,對文本的共識規定了社群的圈層文化特征。他們由同人聚在一起,以討論創作為交流方式,充分發掘原作中未竟的可能性。那么作為產品,同人創作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呈現,一是完整的“另一個”小說,二是片段化的文學表達。同人不僅是文學,還是一種時尚文化。創作者因某一角色或情節、關系而生發出合乎自我滿足的想象,在幻境與夢想中,對原文本進行了“補充”和“匡正”。
近年,Z世代成為網絡文學創作和閱讀的主體。Z世代的成長大環境讓他們擁有深切的家國情懷。他們更愛國、更愛傳統文化,也更喜社交。同人創作恰恰提供了一個文學垂直社群,可以讓Z世代進行深度交流,并成為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而同人社區群的存在,對文學作品和IP作品是一次“過濾”,客觀上起到了社會評價和市場檢驗的作用。越是同人聚集的文本,越有著巨大的傳播效應,不僅提升了原作的影響力,有效延長了原作的生命周期,還對拉動并促進文化產業良性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同人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小時代”
同人創作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是“如影隨形”階段。
同人創作之初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借用文本的影響力。越是名著、流量大的作品越是有眾多的同人涌現。例如,當年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風靡互聯網后,一時間,《第二次的親密接觸》《第三次的親密接觸》《第n次的親密接觸》等等跟風而至,僅從書名就能得知,與原著的相似程度及蹭熱度的“昭然之心”。如此“同人”,自然會有侵權、抄襲等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同人創作本身在讀者當中的口碑和接受度。
第二是“若即若離”階段。文學
隨著網絡文學類型化創作的成熟,同人創作也在自我革命中發展,對同人創作的文本借鑒的一般性約定逐漸達成共識,同人創作有了更多的內省式進步,并漸漸形成自我風格,成為網絡文學類型化之中的一種。如前面所講,《盜墓筆記》與《鬼吹燈》的關系,還有《此間的少年》《全職高手》等,雖與原作有關聯,但已獨立為原創作品。盡管,個別作品因商業授權問題,牽涉到不正當競爭,但在這一階段,越來越多的文學同人創作有意無意地規避開著作權瑕疵,構成一種獨立的創作類型。
第三是“放飛自我”階段。
到了這一階段,同人創作終是走到了雖相關卻獨立的作品樣式。電視劇《覺醒年代》的同人文《奢愿》,電視劇《偽裝者》同人文《如此夜》,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眾多同人,以及更多的“由畫而文”“由文而畫”的成功同人之作,甚至倒推原著IP,并促進同人與原著IP的“殊途同歸”。除文學同人外,游戲、動漫領域同人呈現快速增長之勢。這種發展趨勢,進一步驗證了網絡文學同人與IP的親密聯動。
當下,相關平臺對同人創作傾注了更多關切。國內聚焦同人作者最多的網易LOFTER平臺,以多達8000多萬的“標簽”無可爭議地成為同人內容榜首;微博以多達4600個超話社區成為最大的同人話題聚集地;B站以近7000個圈層成為Z世代同人文化社區代表;多達2300萬的百度貼吧,成為當之無愧的同人互動社區;豆瓣的同人小組,將興趣引爆為極大創作力……以上種種,各有千秋,共同構筑成同人創作的“百花園”。
基于同人創作的泛網絡文學意義,它在網絡文學中的作用和價值是無法忽視的,是互聯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人創作與借用文本的關系在相互發展中變化、在變化中發展。伴隨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在主流化、精品化進程中,文學進一步指向以人為本的終極意義。籍此,同人創作迎來蓬勃發展的“小時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