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隨著數字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推動中國與東盟共同縱深發展成為當下關注的焦點。
“東盟與中國實現支援協同、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的前提是雙方語言相通,能夠順暢的理解、交流,當前對東盟的國際傳播存在諸多困境的關鍵是:民族文化多樣性及語言體系的復雜性,跨語言間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近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等舉辦的“2021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上,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恩培指出,東盟十國九語,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爆發式增長給雙方的溝通交流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下,國家語言能力建立以及語言服務水平關乎中國與東盟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未來。
中國與東盟的國際傳播能力待提高
國家語言能力是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重要利器。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我國國家利益遍布全球之際,國家在維護資源安全、經濟安全、海外僑民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掌握全球語言的數量、完善的人才儲備和應急使用機制,是否構建了強有力的語言保障體系。
中國和東盟地緣相近、人文相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自200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在過去的20年時間里,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如今東盟已經位列中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根基,也是中國-東盟合作的基石。中國與東盟的“互聯互通”,除了陸??盏奈锪?,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傳播先行來促進交流,帶動民心相通。然而,雙方的合作相通面臨著發展困境:東盟十國的語種包括越南語、柬埔寨語、老撾語、泰語、緬甸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菲律賓語等,復雜的語種結構、尤其是小語種對中國的國際傳播、東盟與中國的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宇明教授表示,語言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外語能力是個人的重要的語言能力,也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語言大國,也是外語學習大國,但卻是一個語言能力的小國。”
國家語言能力,就是國家處理海內外各種事務時能否得到及時的、合適的語言支援。“世界最重要的語言約20種,各地、各領域較重要語言200種(使用人口400萬),學術研究有7000種語言,而目前我國只具有100余種的語言能力。”李宇明教授介紹。
此外,我國語言服務業當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語言服務意識薄弱,語言服務體系不健全,語言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且比例失衡,語言產品和技術薄弱等短板問題。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相對滯后,意味著在溝通時不能達到深入人心的傳播,這將制約了一些相關領域的發展,也會潛藏著一些風險。
多路徑推進語言服務行業“新基建”
隨著我國與東盟對外貿易、文化等交往活動增多,語言服務需求爆發式增長,如何提升國家語言能力建設、語言服務行業滿足市場需求成為當下我國走出去首要解決的挑戰。
“過去1600年語言服務行業的作業模式幾乎沒有改變,無法從本質上滿足市場多元化、場景化的語言翻譯需求。”何恩培介紹,隨著場景應用的多元化轉變,以及翻譯數量爆發式增長,傳統的語言服務模式、處理速度及處理流程正面臨著的巨大的挑戰,語言服務行業可以通過多種路徑實現“新基建”。
其一,利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行業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務效率、突破產能瓶頸。過去30年至今,信息爆炸增長超1000倍,人類提供的語言服務能力未發生根本改變,這會導致翻譯質量的下降,且存在大量重復性勞動。
其二,行業必須大協同,形成語言服務行業統一標準、體系以及規范,專業的去對外傳播。行業內目前的一個個公司仍是信息孤島,各自為陣、低層次低效率重復建設。此外,不同版本的語言服務產出,給對外傳播造成諸多不確定性。
其三,要以市場真實需求為導向來培養高素質語言服務人才,因為語言的天然屬性決定了,語言是無法靠機器自學完成的,語言專家的斷層日趨嚴重,語言專家應該同科學家一樣被重視對待。每個國家的語言人才培養不要因為人工智能出現而放松,更不能喪失對語言專家的尊重,沒有好的語言專家,語言能力建設只會越來越糟。
此外,國家語言能力建設必須建立中文自信。“翻譯的價值是傳遞信息,而使用母語進行傳播則傳遞的不僅是信息,還包括文化的神韻。”隨著國際傳播的開展,在特定場合要樹立中文地位,像普及英語學習一樣,讓世人認為會用中文溝通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只有被認同的傳播才是有效的傳播。用一個人能聽懂的語言同他講話,你觸動的是他的大腦,用一個人的母語同他講話,你觸動的是他的心靈。”何恩培介紹,“目前語聯網已經聯手共同建立東盟應急語言體系,用區塊鏈打造標準用語體系,建立東盟語言人才網絡,形成以本國語言為中心的數字孿生引擎。”何恩培介紹,這一模式賦能各國翻譯公司,鏈接信息孤島,使得支付效率提升10倍,翻譯成本降低,為中國與東盟發展以及數字經濟建設助力。(李記)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