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發布《數字技術如何改變金融機構》研究報告,深度分析數字技術在如何改變和提升金融服務。報告認為,以平安普惠為代表的非傳統金融機構依靠數字化服務能力和數據,在滿足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小微信貸市場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報告認為,數字技術在商業模式、風控等方面深刻改變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運用前沿數字技術有效發揮金融科技創新作用,實現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轉型,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是長期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機遇。市場格局方面,未來一大新趨勢是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緊密合作。
小微信貸方面,傳統金融機構面對在提供普惠金融上對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觸達能力弱、風控難的問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機構的線上廣觸達優勢、豐富的場景以及三方大數據優勢和數字技術風控模型的優勢,共同服務長尾客群。
數字化技術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的核心運用是提高信貸管理和風控水平,增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報告重點關注了平安普惠在數字化風控方面取得的成效,認為在獲客、數據、模型上三個維度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對于促進金融普惠,提高風控效率、平滑金融周期起到了積極作用。
平安普惠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可以掌握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信用記錄和未來前景,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風控難問題。平安普惠在超過15年完整信貸周期數據基礎上開發先進風險定價模型,建立了前沿的數據分析和AI技術,實現整個貸款流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體系。每個借款人包含6000多個預測變量,1063個關鍵變量。同時,平安普惠運用微表情、聲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和社會網絡分析,可快速、有效評估小微貸款風險,所撮合的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長期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疫情期間,這套小微信貸數字化風控體系在支持小微企業復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平安普惠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信貸審核和業務調整,在疫情中短期內將所撮合貸款的30天逾期率有效控制。
有效的數字化風控離不開服務機構長期多場景、廣渠道服務小微群體的數據和經驗支撐。平安普惠通過跨渠道深度整合,依托優質的線上客戶服務體驗和強大的線下服務協同,幫助金融機構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的融合互通發展,更有效地提供復雜、復合式的個性化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傳統金融機構和線上金融科技平臺無法滿足的小微信貸需求。
做熱帶水果種植業的胡夫婦是眾多普惠金融服務的受益者之一,他們在三亞南濱農場建設有2000畝的熱帶水果種植基地,每買一次有機肥就要花上百萬且需馬上付款,碰到沒有采摘的時候都要為錢發愁,直到他們遇到了平安普惠。“通過朋友介紹我找到了平安普惠的咨詢顧問袁承帆,幫我們解決資金問題。她很專業,根據我們夫妻的情況,為我們制定了最合適的借款方案,耐心地指導我們通過平安普惠APP上申請。通過線上操作、視頻面談,在家門口足不出戶錢很快就到賬了。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解決了我兩次生產遇到的急用錢問題。從2017年到今年,我的基地由200畝翻了十倍,不僅種植芒果,還增加了香蕉及火龍果種植。現在芒果、火龍果都在采摘了,為提高采摘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我還收購了分果包裝流水線,現水果訂單都排得滿滿的,感謝平安普惠公司在我需要錢的時候給予的幫助。”胡先生按耐不住收獲的喜悅娓娓道來。這次體驗,讓胡先生對平安普惠的服務頻頻稱贊。胡夫婦倆只是平安普惠眾多小微客戶中的一個縮影,而正是這種“線上+線下”服務的融合互通,幫助了千千萬萬的小微企業主渡過資金難關,幫助農民在創業發展中解決融資難問題,讓“鄉村能人”能安得下心、干得成事。
同時,平安普惠不斷推動小微信貸商業模式創新。平安普惠將借款人與其平臺上超過50家銀行、信托和保險合作方進行連接,為小企業主提供可負擔的、便捷高效的大額融資的同時,也使合作金融機構能夠以經濟高效的方式進入快速增長的小微領域,共同融合促進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發展。
報告案例顯示,基于數據驅動、AI化的借貸服務模式,平安普惠提供的小微貸款余額在我國非傳統金融服務機構中位居第一。2020年平安普惠海南分公司累計為兩萬三千多個客戶提供借貸服務,同比增長16%;2020年新增貸款43.4%發放對象為小微企業主,目前在保余額的小微企業占比51%。
數字科技與金融活動進一步融合,是目前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金融機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報告建議,中小金融機構應注重與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合作,明確差異化市場定位,更多向數字零售銀行轉型,運用數字化技術控制運營成本、提高風控效果、擴大服務客群范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金融機構建立差異化、精細化分工合作,優化金融業產業鏈格局,擴大金融服務群體,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